我在抖音和晚上找到的7个观点:
1、内容真实自然; 2、强分享感与安利性;3、引发情感共鸣;4、提供实用价值;5、情绪大于技巧;6、视觉听觉冲击;7、表达简洁明了
我来补充一些观点:
1、抖音全域的自然流,多数会让账号助推,他们的特点,一般还有创作形式比较固定
2、主要分为娱乐性和沉浸式体验两大类比较多
(1)虽然抖音全域倡议我们创作形式多样化,但是对账号来说,起初一种类型的视频,更能吸引一类或者几类客户
(2)有些视频,就是能够让用户第二次刷到,甚至是反复刷到,同一账号的同类型视频时,依旧能反复看完,即使他们知道这条视频的架构、可能出现的画面、音乐等等,但他们的行为都会大幅度的提高视频的完播率、点赞率、收藏、评论、转发等等,从而让视频的数据更好,得到平台的推流
3、举几个我这几天刷到,很好模仿的例子(如果侵犯了账号的权益,请联系我删除):
(1)比如:



(2)再比如:

(3)可以参考的账号,虽然没有直播

下面是理论知识可以不看了,如果你一定要看,我也没得办法:
抖音全域自然流内容的成功,确实与创作形式固定化和用户重复观看行为密切相关。结合算法机制和实际案例,这类内容的核心特点可归纳为以下维度:
一、创作形式固定化:算法识别与用户心智的双重锚点
1、垂直领域内容模板化账号初期通过单一内容形式快速建立标签,例如:
美妆类
:固定 “痛点切入(如卡粉)+ 产品实测(成分展示)+ 对比效果(前后镜头)” 结构,FOMOMY 通过 “8 小时佩戴不滑片” 实测视频,完播率达 78%,单条带动直播间 GMV 破 500 万。
知识类
:采用 “悬念开场(如‘90% 人不知道的空调保养技巧’)+ 技术拆解(步骤演示)+ 行动指令(点击购物车)” 公式,某教育账号以此模板量产视频,平均互动率达 8.7%,高于行业均值 3 倍。这种模板化内容能让算法快速识别账号属性,精准推送给目标用户,同时降低用户理解成本,形成 “内容即标签” 的认知。
2、娱乐性与沉浸式的二元分化
美妆类 @Rika_花花的 “沉浸式护肤” 视频,全程无 BGM 和旁白,仅保留护肤品开盖、涂抹的声音,利用 ASMR(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触发用户颅内愉悦感,单条点赞超 110 万。
家居类 @手工耿的 “硬核发明” 视频,聚焦工具制作过程的特写镜头和金属碰撞声,满足用户对 “技术宅” 的猎奇心理,完播率比普通教程高 40%。
剧情类账号固定 “反转 + 悬念” 模式,如 @多余和毛毛姐的 “农村 vs 城市” 场景切换,利用夸张表演和方言制造笑点,单条视频播放量常破千万。
萌宠类账号依赖 “萌点 + 拟人化” 设计,如 @会说话的二豆通过口型配音和表情管理,将宠物塑造成 “有人类情感的角色”,用户因情感投射反复观看。
娱乐性内容
:通过强情绪刺激和结构化冲突吸引重复观看。例如:
沉浸式内容
:通过感官细节和去干扰设计提升代入感。例如:
二、用户重复观看的底层逻辑:情绪价值与社交货币的双重驱动
1、情绪共鸣与治愈需求固定形式的内容能精准匹配用户的情感预期。例如:
职场类账号 @董十一的 “办公室解压” 系列,通过 “手撕老板”“摔文件” 等夸张表演释放职场压力,用户因情绪宣泄需求反复观看,单条视频评论量超 5 万条。
美食类 @密子君的 “沉浸式吃播”,通过 “大口咀嚼”“食物特写” 等视觉刺激,配合 “满足感” 的表情管理,让用户获得替代性满足,形成 “治愈系” 内容依赖。
2、实用性与工具价值部分内容成为用户的生活参考工具。例如:
健身类 @帕梅拉 PamelaReif 的 “10 分钟跟练” 视频,因动作标准化和时间可控性,用户将其作为日常锻炼的 “固定课程”,多次观看以完成训练计划。
装修类 @设计师阿爽的 “户型改造” 系列,通过 “问题诊断 + 方案演示” 的固定结构,用户在装修前反复观看以获取灵感,单条视频收藏率达 28%。
3、社交货币与身份认同用户通过转发固定形式内容表达自我。例如:
知识类 @无穷小亮的科普视频,因 “专业背书 + 幽默解说” 的固定风格,成为用户在社交圈展示 “知识渊博” 的标签,转发量常占播放量的 15% 以上。
潮流类 @易梦玲的 “氛围感穿搭” 视频,通过 “场景化拍摄 + BGM 选择” 塑造 “都市丽人” 形象,用户转发以标榜自身审美品味。
三、算法推流机制:数据积累与长效价值的正向循环
1、冷启动阶段的标签强化初期固定形式内容能快速积累精准用户行为数据。例如:
新账号发布 3-5 条同类型视频后,算法通过分析 “完播率”“点赞率”“收藏率” 等指标,识别账号的核心受众(如 18-25 岁女性),并将后续内容优先推送给相似人群。
某家居账号通过连续发布 “小户型收纳” 视频,前 5 条平均完播率达 35%,触发算法 “优质内容” 标记,第 6 条视频直接进入百万流量池。
2、数据复利效应重复观看行为会持续优化算法模型。例如:
用户多次观看同一账号视频,算法会提升该账号内容的推荐优先级,并扩大推送范围。例如 @疯狂小杨哥的 “家庭搞笑” 视频,因用户反复观看,算法将其推送给 “喜欢喜剧”“关注家庭关系” 等多个兴趣圈层,最终实现破亿播放量。
固定形式内容的长尾价值显著。例如 @手工耿的 “无用发明” 系列,发布半年后仍因用户搜索 “创意手工” 被推荐,单条视频累计播放量超 5000 万。
3、平台政策倾斜抖音近年强化 “内容价值评估体系”,对固定形式的优质内容给予流量扶持。例如:
2025 年算法将 “完播率” 权重提升至 35%,并新增 “进度条彩蛋” 等互动设计考核项。沉浸式内容因用户主动观看完整度高,更容易满足算法要求。
平台推出 “知识创作砥砺计划”,对科普、技能教学等固定形式内容给予额外流量包,某教育账号通过 “每分钟 3-5 个信息点 + 章节标记” 的设计,账号权重提升 27%。
四、账号运营策略:从形式固定到生态扩张
1、初期聚焦单一形式
案例
:@张同学通过 “农村生活 vlog” 的固定形式(如 “起床 - 做饭 - 干农活” 的日常记录),3 个月涨粉超 2000 万。其成功源于对 “真实农村生活” 的极致还原,满足城市用户的猎奇心理。
策略
:前 30 条视频保持内容结构、拍摄手法、BGM 的高度统一,快速建立用户认知。例如美妆账号可固定 “测评 + 对比” 模式,避免因形式混乱导致算法误判。
2、中期逐步拓展衍生形式
案例
:@李子柒在 “古风美食” 视频成功后,推出 “非遗手工艺”“田园生活” 等衍生内容,但仍保留 “慢节奏叙事”“唯美景象” 的核心元素,用户因 “审美惯性” 持续关注。
策略
:在保持核心标签的前提下,通过 “主题扩展”(如美食账号增加 “食材溯源”)或 “形式微调”(如教程类加入 “第一视角”)丰富内容层次,同时避免用户流失。
3、后期构建内容矩阵
案例
:@东方甄选在 “知识带货” 直播间成功后,孵化 “文旅号”“教育号” 等子账号,形成 “主账号引流 + 子账号变现” 的生态闭环,自然流量占比稳定在 65% 以上。
策略
:当主账号粉丝量破百万后,可根据用户画像开设垂直子账号(如母婴主账号衍生 “育儿知识”“儿童穿搭” 子账号),通过内容协同提升整体流量效率。
五、风险规避与长期价值维护
1、避免内容同质化
定期分析同赛道爆款,通过 “微创新”(如改变拍摄角度、调整叙事节奏)保持内容新鲜感。例如美妆测评账号可从 “产品功能” 转向 “使用场景”(如 “通勤妆 vs 约会妆”)。
利用抖音 “不感兴趣” 功能优化推荐池,避免用户因过度曝光产生审美疲劳。
2、平衡数据指标与内容质量
避免为追求完播率而刻意缩短视频时长(如将教程压缩至 30 秒内),导致信息密度不足。某健身账号因视频过短被用户投诉 “内容不完整”,账号权重下降 15%。
关注用户负反馈(如 “重复内容太多”“没新意” 的评论),及时调整内容方向。例如剧情类账号可引入 “多角色支线” 或 “系列剧情”,增加内容复杂度。
3、合规与价值观导向
避免在固定形式中植入敏感内容(如过度夸张的广告、性别歧视言论)。某家居账号因 “炫富” 标签被平台限流,整改后调整为 “平价改造” 主题,流量恢复至原有水平的 80%。
结合平台政策(如 “乡村振兴”“非遗保护”)设计内容,例如手工艺账号可通过 “大师访谈 + 制作过程” 的固定形式,既满足文化传播需求,又获得平台流量扶持。
总结
抖音全域自然流内容的成功,本质是形式固定化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通过初期聚焦单一形式建立标签、中期拓展衍生内容丰富生态、后期构建矩阵实现流量复利,账号能在算法推荐中占据优势。同时,需警惕同质化风险,通过微创新和价值观导向维护内容生命力。最终,固定形式不是限制,而是打造 “内容 IP” 的起点,用户因 “熟悉感” 而来,因 “新鲜感” 而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