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到生态:抖音与创作者的七年之“养”

创作红利仍在。

风云涌动,潮起潮落,在嘉兴盐官这座以潮闻名的乐土,抖音搭建起了一座创作者小镇。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作者们前来打卡、交流,而对抖音来说,这又是一年一度交作业的时刻了。

从流量到生态:抖音与创作者的七年之“养”

创作者生态,是内容平台的生命线。走过七年,这场大会不仅要向内凝聚人心,让创作者看见平台的诚意与未来;更要向外传递声音,让公众重新认识这群在抖音扎根、生长、闪耀的创作者。

抖音创作者

面对海量内容的持续奔涌,抖音希望明确传递一个信号:在这里,创作依然充满机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超过八成粉丝量破万的青年创作者,都是从抖音成长起来的。而对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创作者来说,平台正通过资源赋能与生态升级,为他们打开又一扇突破天花板的窗。

而今,站在新起点,抖音正试图重新定义“平台与创作者”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流量供给,而是彼此成就的创作共同体。无论是刚拿起手机的新人,还是拥有千万粉丝的资深创作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被看见、被认可、持续成长的可能。这一切,都正在发生。

一、优质内容找到了土壤

“过去我们跟创作者聊天,他们总是担心担心自己精心创作出来的内容不适合抖音或者抖音的用户不爱看,但今天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少了,以上那些可以给用户带来长久美好感受的作品,他们的消费不仅在优质视频中是头部,在抖音全站也是消费的头部。”抖音副总裁陈都烨在现场提到。

抖音副总裁陈都烨(图源:抖音)

几年的抖音创作者大会下来,追求优质内容一直都是主基调。在“精选开放麦”的剧场外,有一个叫做“精选长廊”的艺术装置,一根根飘带上写着许多名字。从去年以来,抖音累计共发布了51期的每周精选内容,14期的每月精选作者,每一位作者的名字都出现在了飘带上。

数据也证明了优质内容生态的绽放。一年来,抖音上优质内容播放量、播放时长同比提升了160%、220%,优质内容的播放时长为普通内容的17倍,优质内容的收藏率是普通内容的1.7倍。

不只是总体数量上的变化,创作风格上也在变得更加多元。去年的抖音创作者大会时,整个平台上的创作风格大概是200多种,但到今年已经有800多种了,增长了4倍。

陈都烨以旅行赛道举例,“比如旅行过去抖音上旅行的内容大部分是景点打卡、风景展示。但现在风格已经非常多样了,有全景沉浸式的Vlog,有像纪录片一样去拍摄和记录旅行过程的,还有电影级美学的唯美画面风格,也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流、地图党和攻略党。”

抖音上的不同类型旅游Vlog(图源:截自抖音)

支撑优质内容的出现,不能仅靠创作者的自觉,还需要平台提供利于优质内容发芽的土壤。同时,做好算法科普,也是抖音当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于是在创作者大会上,抖音生态策略负责人贾贝贝专门介绍了服务于优质内容的算法机制。

提到优质内容,不少人第一反应便是,怎么定义优质内容?抖音给出的判断标准是——让懂行的人觉得好的内容就是优质内容。于是判断优质内容的前提,变成了先找到懂行的用户。抖音的方法是,如果一位用户在某个领域的视频下方发出了专业的评论,那么他将被判定为这个领域的懂行用户。后续这位用户在同领域视频上的点赞、收藏等认可行为,就会帮助抖音去发现这个领域的优质内容和优质创作者。“现在抖音线上每天会有近1亿的用户在他们各自懂行的领域,用他们的收藏、点赞、关注以及和作者的交流来帮我们理解内容,帮我们理解优质内容。”贾贝贝表示。

不过,不同内容带给用户享受的角度是不同的,以电影为例,如果有的内容是商业大片,有的内容是文艺片,那么将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PK票房,得出的结论对优质内容而言似乎并不公平。因此,抖音在推荐系统中内置了一个专门服务于优质内容的推荐系统,它能从所有的优质内容中找到用户最喜欢的内容推荐给用户。尝试了一年之后,抖音发现,优质的分发系统对用户体验也有很大的正向帮助。

除了优质推荐子系统之外,主推荐系统的推荐逻辑也发生了侧重点的倾斜。过去一年,为了缓解成熟创作者的流量焦虑问题,抖音将推荐逻辑从“给用户推荐他喜欢的内容”,改变成“给用户推荐他喜欢的作者”,进而把流量从绑定在内容上,改变成绑定在作者身上,让创作者能有更多更稳定的流量。今年,流量整体的稳定性相比去年涨了15.9%,这让创作者们能够更安心、更纯粹地去享受创作。

稳定的流量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户更多地来看同一个创作者的内容,那么他成为其他人粉丝的可能性就会变小,这也意味着所有人获得新粉丝的可能性在变小,所以流量稳定性的增加对成熟创作者来说是更加友好的,但对于新人创作者来说便更加艰难。

为了规避这个痛点,抖音加大了对非原创内容的治理,将非原创内容的流量倾斜给新人创作者以代偿。2025年上半年,非原创内容的流量整体下降了47%,同时新作者的成长速度也获得了大幅提升。

在算法与人的共同协作下,抖音正逐渐构建起一个“优质内容——用户认可——平台赋能”的正向循环。这不仅重新定义了短视频内容的质量标准,更悄然改变着创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用户的消费习惯——从此,优质内容不再只是流量游戏中的偶然赢家,而成为真正值得追求的长久方向。

二、作为“活水”的青年创作者

青年创作者是社区活力的源泉,他们的茁壮成长关乎平台的未来。然而,仅凭流量扶持难以帮助他们稳健度过创作初期,为此,抖音推出了更为系统、深入的“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

抖音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图源:抖音)

该计划面向18-30岁的创作者,以作者内容创作质量及原创程度为标准筛选,为最终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作者提供各项扶持。自7月28日试运营以来,吸引超过18万青年创作者报名,达成10万粉丝里程碑作者超过200位,达成100万粉丝里程碑作者近50位。预计到2026年底,该计划将覆盖50万位青年创作者,助力3万位新作者达成10万粉丝,并打造100位标杆作者,为青年提供就业新选择。

你可以在人生的任意阶段选择成为一名创作者。比如@你好关键帧,是浙江传媒学院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他们的视频带用户潜入大学晚会转播现场、拆解电影感画面的拍摄技巧,甚至对比不同价位剪辑师的成片效果,吸引大量影视同行在评论区展开专业交流。此外,他们也记录传媒类院校学生的拍片日常,“抢密度”、“带关系”、“抢天光”等片场黑话,让不少传媒生会心一笑。

一次偶然的机会,回到东北老家的@北范南调,发现小时候的朋友和同学散落在南方各个城市,很少回家。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东北妈妈的饺子和饭菜带给异乡打拼的朋友们,让异乡的游子尝到家的味道。其中,从丹东为身在长沙的朋友打包“妈妈牌”饺子、去了壳的蚬子、最新鲜的大虾还有丹东草莓的视频登上热榜,目前点赞超过569万。

北范南调主页视频(图源:截自抖音)

还有人是主动选择另一种活法。@虎牙青年Plus 的墩老师与马里奥,一位前记者、一位前HR,在2023年双双裸辞,带着十万积蓄、开一辆四手车踏上环中国边境线之旅。他们不仅记录边疆的风物与奇遇,也把旅游和地理、历史结合起来,边赏风景边科普。出现在地理课本上的季风与非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等名词,在视频中有了生动形象的实拍诠释。

虎牙青年Plus主页视频(图源:截自抖音)

这些都是“抖音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中真实生动的缩影。该计划致力于为年轻创作者铺就可持续的成长路径,具体从五个维度提供系统支持:

首先是创作内容上的指导,抖音联合高校老师和抖音垂类标杆创作者,打造涵盖名师专业课、经验分享课、创作通识课的课程体系,全方位提升创作能力。

在线下,抖音整合各地资源,推出青年创作者交流社区——创作咖啡局,邀请创作者作为主理人,与创作同行、行业名家深入创作,打造高频长期的社区化创作氛围。

针对有想法但缺资源的创作者,抖音也整合平台资源,为创作者们提供更快速的上升通道,送大家登上更大的创作舞台,同时联合行业、媒体等资源,将优秀作品输送到重要的行业节展,助力作者获得更多创作荣誉。

在流量方面,创作者入选计划后将获得冷启动扶持,即符合要求的前三条原创稿件将获得流量激励,累计激励最高可达10万流量。

最后是青年创作者最关心的商业变现机会上,计划内满足条件的创作者,将获得“抖音伙伴计划”的专属分成激励。平台将不断撮合计划内创作者与品牌的商业合作,为青年创作者免除商业上的后顾之忧。

遥想抖音刚刚兴起时,第一批玩转抖音的年轻人发一发手势舞也能收获很多点赞与支持。如今虽然赛道细分了、制作精致了,但初心仍在,只要内容真诚、创意涌动,年轻的创作者永远有机会被看见。

三、成熟创作者也能更进一步

与青年创作者面临的冷启动困境不同,成熟创作者需要的并非指导,而是突破瓶颈的助燃剂。经过长期对成熟创作者痛点的调研与自身资源的重新整合,抖音正式推出了“创作阶梯计划”,为具备行业首创、选题稀缺、创作突破特征的作品搭建上升阶梯。

阶梯有四种,条条阶梯通罗马。首先是为创作者提供“稀缺场景”。何为“稀缺场景”?一言以蔽之,就是从未对大众开放过的场景,平台为创作者争取独家的创作机会和体验;已经开放的场景,平台努力为创作者提供更大的拍摄创作空间。比如前段时间抖音联合国家天文台为@迷因水母等十几位创作者,争取到了国内首次实地探访和拍摄中国天眼的机会。

其次是与大咖联动。所谓“大咖”,涵盖了知名学者、头部作家艺术家、体育名人、行业意见领袖等等,创作者不只是能获得与“大咖”同框的机会,更是有机会进行深度的内容共创。去年12月,@漫士沉思录在平台的撮合下,也参加了世界顶级科学家论坛。活动期间,他跟几位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家进行了深度对谈,包括《算法设计》的作者乔恩克莱因伯格以及被称为“机器学习之父”的迈克尔·乔丹,这也是几位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家第一次接受来自创作者的采访。

宣传海报(图源:抖音)

不仅如此,平台还能为创作者提供上升平台资源——从平台自制内容到深入合作的优秀媒体、制作单位、出版机构,以及各类行业重大展会等。比如,抖音通过联合出版联合宣发的双向模式,帮助近百位创作者圆了自己的出书梦。

最后是殿堂巡礼,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殿堂,知识类创作者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时尚创作者有四大时装周,影视创作者有三大国际电影节等等。今年,@毕导就在平台的帮助下,收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邀请,来到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颁奖周的活动现场。巧合的是,2019年毕导发布的第一期科普长视频,主题就是关于“怎么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没想到5年之后,他和团队真的打卡了人类智慧的至高殿堂,还有机会对话诺奖得主,连母校清华大学也专门发文祝贺。

抖音精选毕导海报(图源:抖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台正以其资源优势,在“创作阶梯计划”中扮演着类似MCN的角色,但格局更大、路径更宽。一个真正以创作者成长为核心的内容生态,理应成为所有创作者共享的“最大MCN”。它不做掌舵者,而是那块坚实广阔的甲板,助每一位内容航行者驶向更远的海域。

四、解决后顾之忧

AI正日益成为创作者工具箱中的标配,这也是视频内容演进的一大趋势。

然而,AI给创作者带来的变化也远不止于做一个工具,而是当AI越来越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后,它能给身为人类的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叶子吖模仿AI切水果,用真苹果复刻出AI生成的透明水果特效。虽然这背后是从苹果模具开始复刻的艰难过程,但这种如工程般严谨的创作态度,反而比AI一键生成更显珍贵,也让众多网友连连称奇。

叶子吖主页视频(图源:截自抖音)

而在AI工具的普及上,为助力创作者无缝融入智能时代,抖音推出了“AI创作浪潮计划”,从多维度构建支持体系。

在前端创作中,抖音联合即梦AI一起,为创作者准备10亿即梦积分、即梦和剪映会员礼包等激励,帮助创作者提高优质内容的创作效率。针对不同AI基础的创作者,抖音也提供对应的专属课程,进行课程讲解。对于优秀的AI视频作品,平台能给创作者提供包括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First青年影展在内的各类行业展演机会,让作品能登上更大的舞台。

抖音与即梦AI“AI创作浪潮计划”(图源:抖音)

在后端发布阶段,抖音会为AI作品准备专属流量池,同时联合“创作伙伴计划”为创作者提供专项创作基金,减轻成本压力。最后,平台也会为AI创作者撮合优质商单,助力拓宽变现渠道。

不止于AI,在平台整体商业化方面,抖音将创作者大会变成了链接创作者与品牌的最佳实验田。在创作者小镇上,有专门的品牌会客厅,创作者随时可以进去与头部品牌负责人建立联系。这种近似于传统电影节的设置,如今短视频创作者也有机会享受。

这也是抖音“精选品牌伙伴计划”的落地实践,该计划意图通过联动百家品牌,撮合品牌与创作者组成优质“营销搭子”。针对这些优质品牌的优质商单,定向优化推荐,并做好运营放大和扶持,让好内容与好品牌相互成就,实现双向增长。

AI解放生产力,与品牌建联为创作者添动力,一个更包容、更可持续的创作者生态正清晰浮现。无论是刚拿起手机的新人,还是早已被千万人瞩目的创作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片活水奔涌的生态。抖音不再只是提供流量的平台,更逐渐成为陪伴创作者穿越周期、实现价值的同行者。潮水终会往复,但创作的价值永不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