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聊聊“知识付费”,以及个人IP如何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商业战略。
昨天刷到一条视频:《知识付费,大势已去》。让我感觉到,虽然“知识付费”的争议一直都有,但今年的唱衰好像格外多。
想了想,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第一,以DeepSeek为代表的高水平AI迅速普及。
至少在很多人的“感觉”上,似乎知识的获取更加容易了。他们觉得,既然问问AI就能得到答案、甚至写出脚本,为啥还要买课?
第二,抖音新规,虚拟课程的售卖必须捆绑实物或者出版物。
这是产生“知识付费大势已去”观点的直接原因。
第三,用户麻了。
过去几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知识付费”因为低成本、高利润、高杠杆性,成了博主们变现的主要选择,无论哪个领域,都要做一两门课来卖。其中当然不少以制造焦虑拿捏人性的镰刀式玩家。用户在经历一次次失望后,对“买课”这件事开始警惕甚至厌恶。
对于个人IP、一人公司、个体创业者来说,难道“知识付费”真的做不下去了吗?
我个人觉得,不必太担心,对于专业上真正实力过硬的个人IP,甚至可以更加有信心。
因为,大浪淘沙。只有真正的价值创造者,才能穿越周期。
先说说“知识付费”。和“个人IP”一样,这同样是个一直被稀里糊涂似是而非使用的词。
2016年,我还在广州生活。离开传统媒体后,在一家新媒体内容创业公司工作。
那是一个公众号可以养活一家公司的时代。我们的势头也很好,无论广告报价还是电商带货的成绩,一度都算得上是行业标杆。
有一天,我们准备上一款新产品,不是过去常卖的文创,而是一门课程,教人如何用手机拍出朋友圈大片。
销量非常好。也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做一门这样的小课,不仅能卖钱,买的人还挺多。
就是那时候,“知识付费”开始爆火,成了创业圈资本圈讨论的热词。
其实想想,知识付费不是个新鲜事。
我们上学交学费,花钱给孩子报课外班,为了提升学历报考研班,为了愉悦身心报舞蹈班瑜伽班……这不都是知识付费吗?只不过原来没有人这么说。
所以,“知识付费”这个词的出现,是当时特殊背景的产物:
(下面这部分虽然读着有点无聊,但对理解“知识付费”很有必要。知其何以兴,便知其何以衰。)
第一,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
2013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总量是6亿多,人均每天在线1.65小时;
而2016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到了10亿,人均每天在线3.8小时。
这么多用户的时间注意力,急需在移动互联网上找到地方安放。
原本掌握知识的专家阶层,也拥有了直接触及海量用户的机会。过去,他们直接触及大量用户的方式,还主要靠图书出版。
同时,移动支付也为知识付费交易提供了便捷基础。
第二,叠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国的精英阶层爆发出空前的学习热情。
每个人都觉得,不学习就抓不住机会,不听听“颠覆式创新”“跨越非连续性”,创业就赚不到钱。
知乎、罗辑思维、混沌大学、在行……一批明星公司靠“知识付费”实现了快速增长。
第三,汽车普及、无线耳机普及都间接助推了“知识付费”的火爆。
2016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803万辆,同比增长13.7%,是2010年—2020年间增幅最大的。
开车的时候,音频,几乎是唯一可能的内容消费形式。
2019年,中国无线耳机的出货量是1.2亿部,在主流电商平台的销量同比增长92.38%。
由此可见,所谓的“知识付费”,是特指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对课程等虚拟知识产品的消费,它背后有特定的社会和群体心理背景。
它的本质,依然来自于传统:出版、教育。
只不过,出版的效率提升了、渠道变成线上、内容形式变成音视频,教育交付的场景更自由灵活、用户群扩展到几乎所有人。
接下来,我们再往深一层讨论:
用户真的在为“知识”付费吗?
大多数“知识”,其实是免费的。特别当先进的AI工具普及,你想获得什么样的知识,问AI就好了。
但“知识”的索引、筛选、呈现方式,是值得付费的。
因为尽管知识是免费的,但用户学起来仍然有困难。
比如,“怎么做小红书”。平台创作学院有一系列免费的教程,但用户一个个学起来太费时费力了,而且也不知道先学啥后学啥、哪些课是特别适合自身需要的……
这时候如果有人做一门课:《实体店商家如何做好小红书》,把实体店经营者注册哪类账号、发什么类型内容、如何投流,用1个小时讲清楚。
虽然内容可能就是从官方教程里整合出来的,但因为帮用户节约了大量筛选知识、消化知识的时间,难道不值得付费吗?肯定值得。
这是第一层:“知识付费”,用户买的是效率。
去年,我在公众号和朋友圈,用100天连续日更《高能量IP心法》,然后结集成了《高能量IP心法1-100》电子书,在我的店铺上架,售价29.9元。
肯定有人觉得,既然内容在公众号都免费公开的,凭什么我还要再付29.9?
但实际上,真的一样吗?
结集为电子书,我加了小标题和索引目录,可以一键跳转对应篇目,比在公众号一篇篇翻找要方便得多;
结集为电子书,可以打印出来,更专注地读纸质版,我有学员之前就是把《自媒体心法1-100》打出来反复读。
结集为电子书,我同时提供mobi、epub、pdf等多种格式,可以放进电子阅读器,比在手机屏上读又舒服了不少。
同理,很多老师把同样的内容,既做成视频课,又出版图书,为的就是方便不同学习习惯的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接收知识。
所以,这是第二层,“知识付费”,用户买的是体验。
这两层,都还不够根本。
因为用户并没有一个天然的需求是:我要听某某人的课。
用户真正天然的需求是:我希望发生改变,希望解决某个问题。
所以,罗振宇很早说自己做的不是知识付费,而是“知识服务”,非常有洞见。
做“知识付费”赚钱的人,一定心里得清楚,用户到底要的是什么,知道你为什么能赚到钱。
我相信不少人是只管把课卖出去就拉倒,至于用户为什么想买、买来解决什么问题,他们懒得关心和思考。
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形势下,这样的“知识付费”,才是真正的大势已去。
我应该是个比较另类的个人IP:不过度营销,不搞团队交付,朋友圈不微商化,讲心法多过讲技巧,免费内容的含金量都超过很多博主的付费课程。
所以有些用户似乎对我有误解,因为找我咨询业务时,偶尔我会听到他们弱弱地强调:老师,我做账号不为涨粉,是希望能变现的……
我其实心里想的是:这不废话吗,不然呢?
我非常清楚自媒体或内容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它们的商业价值。我也非常清楚来找我付费的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做投资,希望几倍几十倍几百倍地把学费赚回来。
所以无论咨询、课程、训练营,我都是从全局和终局来思考,满足用户真正的底层需求。
当你能切实地帮一个人解决他的问题,你的商业模式怎么可能大势已去呢?
当用户知道,他购买回来的是问题被解决的更大可能性、获得更多收益的可能性,他又怎么会拒绝为你付费呢?
这就又回到了“个人IP”的定义,我之前在这篇文章里写过:
个人IP,就是打上了你独有生命烙印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你掌握着一套怎样的知识体系,能够用怎样的方式解决什么问题。
你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不可能完全来自于标准化的学习,一定有你在实践中的洞察和创造。
这就是《纳瓦尔宝典》里特别提到的概念——“专长”。原文用词是“specific knowledge”。
specific,特有的、特定的、具体的。它的反义词是general,一般的、普遍的、常规的。
比如我们在学校获得的知识、网络视频里看到的知识,甚至大部分录播课的知识,都可以算是general knowledge,因为它们足够“标准”和“通用”,符合理论上了解或研究一门学科所需的知识。
拥有general knowledge,只能算是行业里的普通从业者。
因为他获得的这些知识,与其他同行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行业里面真正的佼佼者,是拥有专长的人。
他们不仅掌握常规的知识,还受到过顶尖师傅的指点,并且在深厚的实践经验中,获得了对事物独特、幽微部分的理解,有着独到的领悟和创造性洞见。
这正是个人IP的灵魂核心所在:
你的专长,决定了你为用户解决问题的方式、效率、成功率。决定了你赚钱的底气。
这就是知识型个人IP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
穿过“知识付费”“课程”“训练营”这些名词表象,你有没有信心帮用户解决好问题?至少,让用户开始发生改变,而不只是听听课程颅内高潮?
所以,别做知识付费,做知识服务,做专长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