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小红书封号,那叫一个惨烈。
我一个做美妆的朋友,300个账号,一夜之间剩了不到50个。她在群里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子龙,我这三年白干了!”
我说:“姐,你这才哪到哪啊。”
因为我见过更惨的——有人1000个号全军覆没,直接从小红书“退圈”改行送外卖了。但也有人,同样是7月,账号一个没掉,流量还翻了3倍。
差别在哪?说白了,就是你把小红书当什么。当韭菜地随便割?那平台就把你当韭菜随便割。
我做了3年小红书运营,自己写矩阵软件,见过太多“聪明人”栽跟头。他们总觉得自己找到了bug,结果bug找到了他们。
最蠢的死法,排名第一的是什么?
IP问题
真的,2025年了还有人用免费代理跑矩阵。一个IP挂50个号,封了还一脸懵逼:“我内容都是原创的啊!”
原创个锤子,你50个号挤在一个IP上,平台瞎了看不出来?这就像50个人共用一张身份证,还指望别人相信你们不是一伙的。
我开发的系统,百万级城市IP池,每个账号独立IP。新号老号还得分开,美国老号专门配静态住宅IP。为啥?因为平台的算法比你妈还了解你。
你以为换个头像改个名字就是新人?天真。设备指纹、行为轨迹、内容特征,哪个不是你的“身份证”?
但最骚的是,有人居然开始养“废号”。
什么意思?就是故意养一批看起来很菜的号,发些没营养的内容,偶尔还故意违规一下(但不严重)。为啥?
“让平台觉得我很蠢,它就不会防备我。”
这招确实有用,但你得把握好度。装傻充愣和真傻之间,就差一个封号通知。
7月封号潮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两个字:突然。
前一天还是爆款制造机,第二天直接嗝屁。没有任何征兆,就像你女朋友突然说分手,你都不知道自己错哪了。
但真的没征兆吗?
我用天眼诊断系统跑了一遍那些被封的账号历史数据,发现了个规律:封号前7-15天,账号健康度都在缓慢下降。
只是降得太慢,肉眼看不出来。就像温水煮青蛙,等你发现水烫了,已经跳不出来了。
所以我给账号做了个100分制的健康评分。低于60分的,立刻停更观察;低于40分的,该放生放生,别浪费资源了。
那怎么才能不被封?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问题是:怎么被封得少一点?
因为做矩阵,封号是必然的。就像炒股,亏钱是必然的。关键是怎么控制损失,怎么让活下来的号赚得更多。
我的策略很简单:分散风险+梯队建设。
100个号分成10个组,每组10个。不同组用不同的内容策略、发布节奏、甚至不同的细分赛道。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道理幼儿园小朋友都懂。
新号先养着,不着急变现。用RPA模拟真人操作,一天就发一条,甚至不发。等养个把月,再慢慢加量。
老号才是主力军。全自动托管,每天自动扒爆款、AI改写、定时发布。但也不能太贪,一天最多3条,多了容易出事。
最骚的是什么?爆款码。
这玩意儿我憋了很久才做出来。简单说,就是让你的粉丝帮你发内容。
比如你开个奶茶店,顾客扫码就能自动发一条“探店”笔记。内容你提前设置好,但每条都有细微差别。用户发的内容,平台能封?
这就像让顾客帮你打广告,还不用给钱。关键是这种UGC内容,权重比你自己发高多了。
但说到底,技术只是工具。
真正的核心是什么?是顺势而为。
平台要什么,你就给什么。平台不喜欢机器人,你就装得像个人。平台喜欢原创,你就AI改得面目全非。平台要用户体验,你就真的提供价值。
别跟平台对着干。你以为你是谁?孙悟空吗?
人家手握生杀大权,你一个小小的内容创作者,老老实实在规则里找空间不好吗?
最后说个段子:
有人问我:“子龙,你的系统能保证不封号吗?”
我说:“能。只要你不用就不会封。”
他说:“那我买来干嘛?”
我说:“这就是矩阵运营的终极哲学——明知会死,依然前行。”
毕竟,不做矩阵慢慢死,做矩阵可能暴富。
你选哪个?算了,别选了。
反正7月都过去了,现在才看到这篇文章的,都是命中注定要交学费的。
交给平台,还是交给我,你自己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