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不聊私域,来聊聊创业——尤其是中年人的创业。
在我看来,中年创业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已有不错的事业基础,站在一定高度上再出发;另一种则是或许曾创业失败,或许遭遇失业,不得不重新踏上创业路,或是说重新开启一段新的人生。
这两种创业的心态和心境其实天差地别。而其中更难的,我觉得是第二种。据我观察,这类情况可能占了七八成。
所以今天,我们就重点聊聊第二种——中年人重新创业、重新开启新人生,到底该怎么做。
我太能体会这种感受了——身边40岁上下的人,这几年真的像被推着走。
疫情、大环境变了、市场卷得厉害,好多人要么是行业突然就“没了”,要么是之前站过高处,因为一时飘了、盲目自信栽了跟头,不得不重新捡起来创业;还有些人明明一直顺顺当当,突然失业了,也得琢磨着再出发。
也有人是公司要转型、要升级,绞尽脑汁找新出路,满脑子都是“我该怎么干”“怎么才能变”,苦苦撑着的是大多数。倒是身边送外卖、跑滴滴的不算多,毕竟心里还是憋着股劲儿,想再试试做点事儿。
其实你我都走过这段,知道这种“重新开始”有多难——不光是找方向,更多是心态上的拉扯,得把过去的经验捋顺了,又得放下身段接新东西,太真实了。
我有一位朋友,在创业路上堪称稳扎稳打的典范,他叫管兴。
91年出生的他,从大学第一天注册微博开启创业,如今已把公司做成本地生活服务类MCN机构的头部——全网坐拥数亿粉丝,年营收达10亿,团队规模500人,还获得了海珠区的投资。
他的创业心得里,有两点尤为值得琢磨。
一是“领先半步”的敏锐。他从不是盲目追风口,而是盯着用户流量的迁移节奏:微博兴盛时,靠“佛山招聘”“东莞招聘”等本地化账号攒下第一批粉丝;待微博流量下滑、用户转向公众号,便同步将同类型账号搬到新平台,粉丝池自然延续;后来抖音崛起,又顺势将业务重心转向短视频,每一步都精准卡位,却从不脱离自身根基。
二是“深耕不冒进”的定力。早期做招聘类内容时,摸到兼职招聘的天花板后,他没贸然闯入陌生领域,而是从熟悉的“本地用户”出发,将业务从“招聘”扩展到“本地生活服务”,再逐步升级为MCN机构。
整个过程始终贴着原有根基迭代,跨度小,风险自然可控。
这样的创业逻辑,看似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却藏着对“顺势而为”与“专注深耕”的通透理解。
其实很多人创业失败,或是不知道该怎么起步,核心问题往往出在“基础盘不稳”——也就是缺乏扎实的基本技能或核心能力。
要是在某个领域有过硬的基础盘,比如有持续赚钱的本事,创业路会顺得多。
就像你擅长写公众号,还攒下了不少粉丝,那在这个基础上迭代项目,自然更轻松;再比如你是做餐饮的,特别会做美食,哪怕实体店难以为继,转去抖音做美食博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说到底,只要有一门扎实的技能傍身,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深挖——比如调整营销方式、拓展渠道,总能找到适合的路。没必要做太大的跨界,毕竟“宽挖一百米,不如深挖一百米”,把核心能力做透,比盲目拓宽赛道靠谱得多。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很多人缺乏一套完整的学习底层逻辑。
面对一件事,既没法系统分析“该怎么做”,也理不清“我缺什么、该补什么、怎么推进”。
这种底层逻辑的缺失,导致遇到新事物或要做升级时,不知道如何拆解学习——比如这件事的步骤是什么,需要弥补哪些能力短板,怎么才能突围做好,这些核心问题都搞不明白。
就像若要切入私域领域,有底层逻辑的人会先吃透这个赛道:先搞清楚私域的生态模型是什么,涉及哪些渠道、品牌玩法,不同行业属性对应哪些必备条件(比如渠道需要什么支撑,品牌需要搭建哪些机制);
再梳理怎么匹配资源——渠道从哪里找?是加入行业社群对接,还是其他路径?产品机制又该怎么优化才能更适配?
把这些环节摸透、理解深了,才会动手去做。而很多人恰恰缺了这份“先拆解透、再行动”的思维,往往凭感觉冲,自然容易走弯路。
第三点,我认为现在创业一定要“轻”,而非重资产运营,同时学会整合资源也至关重要。
若是进入新行业还做重投入,风险实在太高。除非在原有领域根基极稳,资源、品牌、人才、资金等都已齐备,才适合适度扩张。但当下环境里,从零开始做新事,首先得梳理好自身现有资源,再琢磨如何通过整合外部资源推进,把风险压到最低——这一点尤为关键。
就像切入私域领域,若需要品牌支撑,大可直接对接大品牌:他们可能缺私域运营的人才和经验,我就牵头把他们的产品引入私域,同时对接渠道端,争取到最低拿货价、最优合作政策和最核心的资源,把供需两端整合起来推进。
其实很多行业都能这么做,核心就是控住风险。
创业初期尤其要注意:办公室不必追求豪华,团队不用一开始就铺太大,资金投入更要克制——把每一分成本都花在刀刃上,才能走得更稳。
前两年重新创业时,我心里很明确:之前做连锁、做平台都是重投入,这次必须选个最轻、最适合自己的路。
我盘点了下自己的底子——有渠道人脉,也有品牌方和供应链资源,对私域运营更是熟门熟路,专业上有底气;加上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这么久,也算有背书的“老兵”。
这么一看,做自媒体、社群,做资源链接,简直是把手里的牌都用在了刀刃上,身边人也都劝我试试,于是就有了这个社群。
两年做下来,我越发觉得,这或许不是理论上的“最佳选择”,但在当下的环境里,一定是最适合我的、走得最稳的那条路。
这几年每天接触不同创业者,真见了太多人走弯路:明明对新领域一窍不通,偏要选跨度极大的事;之前的路明明走得还行,说放弃就放弃,转头扎进完全陌生的领域。
其实哪行都一样——总觉得别人的行业赚钱容易,真踏进去才发现,照样卷、照样苦,吴晓波在年会上提过这一点,我太认同了。
我有个好朋友就是例子,她之前做文案小白培训,业绩稍下滑就想转型,看到小红书卖手链火,愣投了几十万,最后堆了一堆库存卖不动。
后来她老公找我,我给的建议是。
首先,做产品太重,不适合她;
其次,她本就擅长小白文案培训,不如把这块捡起来,结合现在的潮流,比如用Deepseek AI写文案、做内容,把这个做成新课程。
而且可以设计成:报训练营就送个创业礼包(带个产品),既让课程显得更有价值,也形成了小闭环。比起彻底丢开文案培训去做陌生产品,这样把原有优势和新工具结合,显然更靠谱。
中年人创业确实难,难就难在几个“固化”和“不敢”:思维上容易形成定式,资源也局限在原有圈子里,少了年轻时的激进和大胆创新,更不敢轻易放手一搏,总有太多顾忌——家庭、房贷、车贷,每一样都得掂量。
所以对中年人来说,“活下来”必须是首要任务。先想清楚每个月几万块的开支怎么稳定赚到,把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沉下心来。
要是每天都被“下一顿在哪”“贷款怎么还”这些事揪着心,根本没法踏实规划创业路。
只有先稳住脚跟,慢慢沉淀,等新机会来的时候,才有底气和精力去抓住,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如果有朋友想入局私域赛道,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加入星脉会一起链接更多私域直播渠道,咱们并肩在这个领域往前走。
如果有实体店主手里握着线下粉丝资源,想琢磨私域怎么玩,随时可以来交流,或者加入我们的私域资源交流圈(V:Semgood)——大家一起聊经验、拆案例,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