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如果到了2025年,你还只知道小红书的CES算法,那难怪你的小红书做不起来。
小红书老早就更新了算法,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仔细研究他们技术团队公开出来的算法,发现了三个被99%的人忽略的关键信息。
看完这篇文章,你对小红书算法的理解,能超过绝大部分从业者。
因为大部分人都看不到我的文章,他们只能去看点造谣洗脑割韭菜的水文。
01、多维度考核
系统判断一篇内容的好坏,绝不是点赞一分、收藏一分、评论四分这么简单粗暴。
真相是:不同类型的内容,考核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如清单工具类的笔记,系统更看重收藏数据,因为用户看到有用的攻略、清单,第一反应就是收藏备用。
日常分享类的笔记,更看重点赞,用户看到有共鸣的内容,习惯性点个赞表示认同。
求助互动类的笔记,则更看重评论,因为用户看到求助内容,更愿意在评论区给建议、分享经验。
而商品笔记,系统最看重的是下单转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按照网上的CES公式去优化数据,笔记依然没流量——你用错了考核标准。
做清单攻略类内容,你天天想着怎么提高评论数,能有用吗?做商品种草,你只关注点赞收藏,不关注转化,平台凭什么给你流量
算法比你想象的要聪明得多。
02、精准冷启动
当我们发布一篇笔记后,系统会通过封面、标题、正文内容和话题标签这些信息,分析我们到底在讲什么东西。
然后根据内容匹配一小撮可能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用户进行测试。
接下来,根据这批种子用户的数据反馈,决定是否推荐给更多兴趣相似的人。
最后,进入大流量池和其他优质内容竞争。
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绝大部分人都忽略了:
第一,关键词布局要精准。
一定要在封面、标题、正文和话题标签这些地方,加上和内容主题高度相关的关键词,帮助系统进行准确识别。
很多人觉得这是SEO那套老掉牙的东西,但你要明白,算法识别内容靠的就是关键词。
你的关键词布局不精准,系统识别错误,推给不相关的人群,数据反馈肯定差,后续自然没流量。
第二,话题标签要精准,不要贪多。
我见过太多人发笔记喜欢加一堆话题标签,觉得这样更有机会获得大流量。
这是典型的外行思维。
话题标签加太多太泛,会导致推荐人群不精准,一开始就跑不起来。
如果你只是分享减脂餐,就不要加减肥、变美、健身这种泛话题。专注比广撒网更有效。
03、流量圈层化
系统会把用户按兴趣分成不同的小圈子,你的内容不需要赢得所有人的喜欢。
只要在某个特定的小圈子里,有人持续喜欢你的内容,给你互动,就能持续获得平台推荐。
然后再从各个小圈子里慢慢冒出来,有机会成为大爆款。
这个逻辑很简单,但很多人理解不了。
他们一开始就想着做一个大爆款,让所有人都喜欢,结果内容做得四不像,哪个圈层都不买账。
正确的思路是:先解决一部分人的需求,再考虑破圈。
比如你做护肤内容,与其做"全年龄段都适用的护肤攻略",不如专门做"大学生平价护肤"或"30+抗初老护肤"。
04、几点实操建议
基于对新算法的理解,我给几个实操建议:
1. 根据内容类型优化重点指标
做攻略清单类内容,重点优化收藏率;做日常分享,重点优化点赞率;做互动求助,重点优化评论率;做商品种草,重点优化转化率。
2. 精准的关键词布局
标题、正文、话题标签保持主题一致性,不要为了蹭热度加不相关的关键词。
3. 话题标签宁精勿泛
2-3个精准的垂直话题,比10个泛泛的大话题效果好得多。
4. 专注垂直领域
先在小圈层里建立影响力,再考虑破圈,不要一开始就想讨好所有人。
最后一句话:算法在进化,但人性不变。做好内容,服务好你的目标用户,算法自然会奖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