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粉丝跟我聊同城问题,以前很多人瞧不上实体店,但实际上今天全国性的生意,远远不如同城生意好做,同城私域其实是个机会。
但不仅仅是开一个门店,靠门店自然流,完全不行,现在跑的好的门店有两种。
今天,我分别来讲讲,这两种。
第一种就是打通了线上同城获客的,通过同城的短视频或者同城的直播,能实现同城的客户自己找到店里去。
你看很多的饭店,很多的推拿店,都是这套逻辑。
我有个老乡,山东临沂的,他在临沂干餐饮,目前有6个点,每家店都有几千平,一年的规模,在9000万。
他们靠的就是同城短视频和直播,去搞引流,把客户拉到店的逻辑。
先说短视频,逻辑很简单,就是去展示,自己饭店每一道菜,出锅的时候,那个场景。
每一个菜,都是刚炒好的时候,出锅的那个片段,热气腾腾的。
这个就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广而告之,当用户,整天看到,你发的视频,又是本地的,他就在想,那要去哪里吃呢,可能就去这家了,那这里也没有什么引流,你只要想想,之前的电视台逻辑,你就理解了。
这是同城短视频,起到的作用,再然后,更加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直播。
他每天直播两场,全部都是在饭点,一个是在晚饭的五点半,一个是在中午。
直播的核心就是,直接在某一个店里,背后都是,人来人往吃饭的客人,这是一个场景的设置,而直播间里的目标,就是卖同城券。
直接把店里边的爆品单品,拿出来去搞秒杀,同城的人,看到之后,直接购买,然后拿着这个券,去店里去做核销,这一场直播,甚至能卖5~6万的GMV,比如说,会去卖包子,羊腿这些产品。
它的核心,是便宜,正常价格在店里,是多少钱,你在直播间,先买了券,能够省多少钱,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购买动机。
所以就会形成,很多人先在直播间买券,然后再来消费,甚至很多人,到了店里之后,一看他们在直播,直接打开直播间,从直播间里买完券,然后再去核销和消费。
这里的逻辑就是,把原来的客人,全都导到了线上,而线上的这些订单数,又激发了,更大的同城的流量,于是,形成了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
这是这套逻辑的核心,永远是在用存量,去撬动增量。
再来说第二种,就是没有时间精力去搞这些同城的线上短视频这些,就是把私域搞好了,就是把到店的客人都搞到了私域,然后专门的人做专门的私域运营,这一撮人就可以持续不断的在这里买单,这个也能够一直活的很好,很多服装店都是这么搞的。
山顶有一个卖女装的案例,她有70多家女装店,原来在实体门店卖就结束了,但是,她把这实体门店的流量统统导进了私域,建立了一个私域团队。
线上的私域团队,一年又多卖了 3000 万。
他们在线下,只需要做一个动作,就是导购不管客户买还是不买,只要到店,就要想办法把人导到私域,她只要到店,就是你的目标人群,她也知道你的店名,这就产生了记忆,然后加到你的私域,她自然就会获取有转化的可能性。
那私域粉丝沉淀之后,还会有另外一个场景,叫,群。
她把自己的客户,分成了A、B+、B、C、D,就这么几个类别,按照客户的消费程度、客单价,重要程度去区分,尤其是,对于BCD类的客户,就是要拉进社群的,因为相对来说,这些不太重要的客户,在社群里去做,一对多的营销,相对的效率是更高的。
那对于另外的A和B+,这两类客户,属于高端消费的客户,就不要进社群,就使用私聊,一对一去对待,这就好比是说,我们去吃饭的时候,有的人是包间,有的人大厅。
这就是,整个私域沉淀的路径,个微和企微同步沉淀,因为企微群发方便,再一个就是,把客户分层拉进群,就这个逻辑。
你看,这两种方式都是同城,都行得通,那这两种能互通吗?
其实也是行得通的,通过线上短视频,直播,去把人拉到店里,然后去把店里的人加到私域,这是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就是,在线上,就把客户加到私域去,然后引导去线下消费。
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就是抓住现在线上同城搞流量的机会,把这些人拉到店,拉到私域。
店面其实是一个中轴,中转站,是一个信任点,是一个人设,基于这个中轴往上打同城流量,下打私域,这个才是牛逼的模式,才是同城的机会,一旦这套体系构建起来,以后即使店没有了,都将会依然牛逼。